盼星星,盼月亮,盼来盼去的,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终于要登陆荧屏了。作为十足吃货的惠游君心潮澎湃,激动难已!在此之前,卯足了劲儿,倾尽心力,为惠游粉儿们整理了《舌尖上的崇明(第二季)》,以表我的欣喜之情。饕餮大餐即将开始,精彩内容倾情奉上。 第一集:《脚步》 “路菜”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,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。味觉记忆的强大,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,甚至被赋予“乡愁”这样的文学语汇。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,在各地流转、变化。本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,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。 崇明糕 崇明糕在崇明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:在很久以前,一堆渔人夫妇出海打渔,遇见风浪无法返航,身上的干粮已经食用殆尽,被困于海面,即将面临死亡的追逼。突然妻子发现船上角落竟然留落着新年中烹制的蒸糕,虽然已经发硬发干,但面对如此困境,眼前的蒸糕就是雪中之炭。夫妻二人将崇明糕切成细条,干嚼而下。谁知这看似生硬难咽的蒸糕,却能如此充饥。一块蒸糕,活生生地支撑了夫妻二人渡过了接下来几日的漂泊,终而安全返航。因此,崇明糕作为“路菜”的意义,不言而喻。 籽鱼干 籽鱼干是用凤尾鱼风干而成,因凤尾鱼时节较短,人们为了常年享受这种美味,就设法将其风干,便于保存。而在晾制籽鱼干的时候,天气晴好的时候,人们便将用细线穿成的籽鱼挂到室外,阴雨天收回,经过反反复复的步骤,最终形成干煸而易于保存的食材。烹饪时,不管红烧、油炸、清蒸,在一年四季里,都可以享受这种时间历练的美味。 第二集:《心传》 中国传统烹饪在手艺上无比神秘繁复,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,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;也有时是通过师徒之间传习。这种心口相传,延续了家的味道,也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基因。甚至有时,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便继承了特定的味觉基因以及加工食物的习惯。本集《心传》,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,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。 崇明印糕 米粉的拌和,馅瓤的调制,崇明印糕在规模化生产下是极其少见的,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家庭里小规模制作的。在崇明民间,一个个别样的模具,一叠叠厚重的蒸笼,和火候的把握,米粉的软硬,无不承载着先人对传统手艺的精到。印糕的制作大多都是辈辈相传,而这种心口相传,也延续了崇明民间的力量。这种美妙的滋味,是否在不久的将来,也会绝于我们的心中呢。 甜包瓜 崇明甜包瓜以本土生长的皮薄肉厚、水多味淡、质地细密、嫩而带脆的上等青皮生瓜为原料。腌制前,将精选的生瓜洗净,用竹针有规律地在其周身刺洞,用精盐及石灰混合轻擦瓜身,沥去苦水后,再用咸水洗净,而后按特定配方腌制与瓦岗中,工艺十分考究。从腌制到成熟上市,约需三月时间。甜包瓜可以用来炒肉丝、拌白扁豆等等,是崇明人独特的美食方式。 第三集:《时节》 “不时,不食”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。在四季分明的地域,不同的时节,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。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北京哪里白癜风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