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1-3-2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鱼良溪村,位于武陵山脉腹地,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的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境内。亘古以来,发源于梵净山西麓的闵孝河,流经闵孝镇鱼良溪村,在群山环绕中冲击而成的十里“小平原”,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。

沧海桑田,岁月总在无声中流逝,曾经衣食无忧的世外小桃园,因群山阻隔,逐渐被时代甩到背后,被贫困死死的锁住咽喉。年之前,只有传统种植,村民一年的收成很低。

时光倒流到年,这一年,对鱼良溪来说意义非同寻常!全县的产业调整开始在这里萌芽,千百年来的夏种水稻、冬种油菜的传统农耕模式开始被现代农业产业化代替;一家一户家庭种种养殖的习惯被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代替,被产业化、现代化、集约化的三产融合代替。

这一切的蜕变,得从上任的传奇村支书杨再炼说起。

群众眼里好支书

杨再炼,从一个拖拉机手到支部书记、村民委员会主任(村长)一肩挑,到县人大代表,再到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。这几十年来,如果用一个词形容,只能是传奇。

年之前,杨再炼当过拖拉机手、跑过运输、开过长途、开过饭馆、办过预制板厂。见过世面、当过小老板,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
在跑长途的经历中,邻省湖南湘西一带的农业现代化给了杨再炼极大的触动。

江口与湘西地区山通脉、水同源、人同俗,有着高度的相似度。为何山那边产业搞得红红火火,山这边就原始农耕呢?

从此,杨再炼心里立下了鸿鹄之志:一定要让现代化农业在家乡开花结果。

年,为响应中央改革要求,闵孝镇边江、阴溪、广寨并村为鱼良溪村,当时,闵孝镇党委书记找到杨再炼,希望他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,带领群众增收致富。这与想为家乡做点事的杨再炼一拍即合。作为村里的能人,他年当选村支书,这一干就是十七年。

村民不富,绝不退步!传奇支书杨再炼开始书写他传奇的故事。

面对贫困的重压,杨再炼把当时收益较好的预制板厂交给别人打理。他却与村里的党员干部扛起消灭贫困的时代使命!

外出考察、书本学习、身边打听……想尽一切办法、利用各种渠道。下定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决心,一定要找到一条符合鱼良溪村产业发展之路。

一切通往未知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风险。“不吃饭,吃水果怎么能吃饱?”习惯安稳小农生活的老百姓来说,不种粮食种果蔬,这无疑比登天还难!

未来无限憧憬,但通往未来的路,却是曲折盘旋的。这条路,只有憧憬,却没有经验。杨再炼不忍也不想让群众做“产业革命”的“小白鼠”。

“我是党员、是村支书,成功了,我就带大家做,失败了,我来承担!”杨再炼心里没有底,但信心干劲十足!

杨再炼在信用社贷款15万元种生姜,开始了鱼良溪村产业调整“试验田”!

年,恰逢天干,生姜减产。50亩生姜只收了7万公斤,生姜从5元一斤下降到1.5元一斤!杨再炼把所有生姜放进地窖中,待来年再出售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年,连降大雨。由于管理、技术、经验等原因,地窖进水!7万公斤的的生姜全部泡烂,只剩下斤,以0.6元低价出售!

第一次产业试验,杨再炼以失败告终。

改革、发展不是吹吹打打、敲锣打鼓就能成功的!必须善谋实抓。

第一次“尝螃蟹”就被“螃蟹”狠狠的咬了一口。家人不理解、群众失望、工人要工钱、信用社催贷款。曾经净赚七八万、小日子有滋有味的杨再炼,第一次感受到铺天盖地的压力。

产业调整能不能搞?产业到底如何搞?鱼良溪的出路在哪?这些问题让杨再炼常常辗转难眠。

年年底,杨再炼听说浙江台州一带种西瓜,效益特别好。他不断打听、协调,得知一个在铜仁经商服装的浙江冯姓朋友,有意在贵州发展西瓜种植。

杨再炼再一次看到了曙光!在杨再炼的协调对接下,最终,浙商朋友在鱼良溪投资建起了50亩大棚西瓜,杨再炼买下一个棚,跟着种植。结果卖了斤瓜,口感好、瓜大瓤甜。

杨再炼尝到产业调整带来的甜头!

、年,杨再炼流转土地亩,种植大棚西瓜,大获丰收。

年,鱼良溪村20余户跟着种植了大棚西瓜。闵孝鱼良溪西瓜成为江口、甚至全市、全省的品牌。年引进草莓种植,年10多户群众跟着种植草莓……

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,鱼良溪农业产业发展也一样,技术成熟了,产量上去了,销路却成了产业发展的拦路虎。

年鱼良溪村探索种植蔬菜。杨再炼等村干部每人带头种5亩。党员廖立顺、阳必青跟着发展白菜种植,有了经验支撑,廖立顺、阳必青的白菜当年大获丰收!但销路却没有得到有效衔接,基地上万斤白菜卖不出去。每天下午,杨再炼开着自家的小货车,带廖立顺到铜仁批发市场卖菜,从晚上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才回家。

“你给我准备0斤白菜,我帮你卖。”农历腊月二十七了,阳必青0多斤白菜烂在田里。杨再炼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为让群众不受损失,杨再练收购了0斤白菜后,免费送给江口县看守所。杨再炼默默自消了这0斤白菜的事情,至今,杨再炼也没有告诉过阳必青这件事。

发展农业产业,畅通销路是前提。几年来因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的损失太大了,这是必须要过的一关。接下来,杨再炼学聪明了,无论农忙前或耕种中,只要一有时间,他都学着跑市场促销售,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拓展。皇天不负有心人,在他的执着努力下终于在销售上摸出了道道。

在杨再炼的苦心经营下,产业结构调整的种子在鱼良溪开花结果、枝繁叶茂,并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地开花!

十七年来,鱼良溪村人均收入从元跃升至元,整整翻了5倍多!产业结构调整从零开始,现在亩土地实现流转,土地流转率达90%以上!种植结构从以前单一的水稻、油菜种植到现在红心猕猴桃、草莓、葡萄、蔬菜、中药材、烤烟、水产养殖,数十个规模化产业风生水起!村集体经济从欠账,到现在年利润突破万元!固定资产从一栋60平方的村委会到现在集职业技术学院培训、四星级酒店,固定资产突破万元。

如今的鱼良溪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,正阔步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。

人民心中好代表

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民族都不能少,一个人都不能掉队!“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峰会上、在贵州调研等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。

脱贫,“一个都不能少”,是习近平和党中央对人民作出的承诺。

鱼良溪村产业兴旺了、生活富裕了、全面脱贫了,但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如何稳定脱贫,如何保证在全面小康征途上“一个都不能掉队”?这是作为县人大代表、鱼良溪村支书杨再炼想得最多的一件事。

要想全村群众一个都不能落下,只能壮大村集体产业。村集体产业做大做强了,就能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扶老助残工作中去。

近年来,杨再炼利用该村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,带领村支两委,通过发展种养殖业、开办农家乐、开办农民技术培训等产业,积极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。截止目前,鱼良溪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万元,年纯利润达万元。

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,取决于木桶的短板!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最大的短板,杨再炼想方设法照顾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。

年,鱼良溪村借村集体经济发展契机,为残疾村民、五保户争取“精扶贷”入股村贫困残疾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,规模养殖江口特产萝卜猪,专门解决残疾人、五保户创业增收。

“这里就是我住的地方,每晚我的门都不锁,就是怕他们有什么事。”

黔馨家园,8号房间,六七平方,房间一张床,床上叠着被子,还有几件普通却整齐的衣服,与别的房间不一样是,这里不管白天黑夜房门从不锁。

8号房间是杨再炼的卧室,白天到村委会、深入田间地头、走村入户,每天晚上,杨再炼都会到黔馨家园睡。

黔馨家园是在杨再炼的倡导下,年村里筹资修建的,将23名患有重度残疾的村民接到这里,采取集中食宿、集中托养、集中培训、集中劳动的方式进行安置。建成后的黔馨家园是全省农村第一家残疾人托养中心,通过发展相关产业促进了残疾人就业,成功解决了老弱病残群体脱贫难题。

“脱贫攻坚,一个都不能少!”作为人民的代表,杨再炼心里装的全是人民的冷暖。

从年,杨再炼就开始探索残疾人脱贫工作。他根据残疾人劳动能力实际,让他们在村合作社内做饭、发票、打扫卫生等简单岗位。同时对重度残疾人进行托养,建立轻度残疾人照料护理重度残疾人的机制。

58岁的姚金花患侏儒症,四年前托养中心成立,她从偏远的山里搬过来,一直在这里工作。

由于身材矮小,干不了重活,姚金花之前在家只能做简单的农活,亲戚都嫌弃她。她过去的生活都是靠低保。

现在她过着更有尊严的生活,每天负责做饭和给一位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做护理,每月有了务工收入。

依靠劳动是最体面的生活!在黔馨家园,像姚金花一样依靠自身劳动力维持生活的还有16人。

黔馨家园通过“老扶残、残助老”的模式,把村里的残疾人和没子女照料的老人集中起来,免费提供食宿,然后根据他们劳动能力,让他们互相照顾、或者安排到村集体做点小事,解决弱势群体收入难题的同时,每年为国家节约6万元的扶贫资金,兑现了小康路上,一个人都不能少的承诺。

拖拉机手、产业能手、群众卖菜人、致富带头人、县人大代表、全国劳动模范、“黔馨家园家长”……杨再炼的身份每年都在改变,鱼良溪村也一年一个样;他和他耕耘的鱼良溪村一起,每天都在上演传奇。我们也在期待劳模支书、人民代表支书的下一个传奇。(武志亮)

来源:微视江口

执行主编:赵 静

值班编辑:刘 雅

编   辑:谭旭东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iahetongzhi.com/hxlbjg/hxlbjg/12807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