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历史上闻名遐迩的“金如皋”,其实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遍地黄金,全县土地贫瘠,大多为色赤粒粗、高低不平、水肥易失的高沙土。勤劳、坚韧的如皋人民,一直力图改变赖以生存的这方水土,而彻底改变高沙土面貌的壮举,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,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。 ”这个时期,也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。当时磨头公社东冒大队社员谢国安、张元仁用最大的担子挑,找最远的路程送,创造了每人每天平均挑土23.6方的最高纪录。17日,记者前去探访这两位老人和当时东冒大队7组队长周元如,听他们讲述当时的治沙故事。周元如:男女老少齐上阵年,城西公社擂响削平高沙土、实现“旱改水”战鼓的第一槌。其后,磨头公社的东冒大队也紧随其后,擂响削平高沙土、实现“旱改水”的战鼓。 高沙土,龟驼背,站在田南头,看不到田北头,下场大雨四处流;三日不雨灰沙扬,一朝大雨水洼洼,高处火烧低受淹,十年就有九年荒。这些顺口溜,都是我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”by周元如 所以当擂响削平高沙土、实现‘旱改水’的战鼓后,老百姓积极性都很高。虽然早晨玉米糁儿粥,中午几碗萝卜饭,晚上几碗山芋茶,但人们的干劲不减,男女老少齐上阵,肩挑车推如穿梭。”by周元如 谢国安:挑担子从早到晚17日下午,记者来到77岁的谢国安家中,他正在自家猪棚里忙碌,衣服都湿透了。“他就是个劳碌命,不肯有一会空闲。”一旁的老伴感慨道。“现在的这些忙算什么,一点也不苦,跟年轻时候挑担子治沙的时候,没法比的。”谢国安回应道。 为什么当时创造了最高记录?面对记者的疑问,谢国安回答道:“我们家4个孩子,当时收成又少,不够全家人吃,没办法啊,挑担子记工分,我只有卖力挑担子,加上当时觉得只要多挑点,好日子就会早来到,所以每天都拼命地干活。” 张元仁:难平的都是突击队上来到张元仁家,老人家同样在忙碌着。记者道明来意后,张元仁打开了话匣子。 “那时候我们只能种玉米、高粱、山芋等旱作物,很多田都是靠天收,风调雨顺收一点,旱涝都会失收,只好补种荞麦、红萝卜。”张元仁回忆道,“所以,当政府发出‘一年削平高沙土,二年实行旱改水’的号召后,我们都干劲十足,都想改变吃不饱饭的状态。” 谈起他的高记录挑土经历,张元仁坦言道:“当时没有其他想法,就是想多挑点土,早点脱离苦海,过上好日子,所以整天也就是埋头苦干,能多挑就多挑。”因此,他就分配到突击队。突击队都是由当时的精兵强将组成,主要负责一些难平的池塘。“当时大队里一些难平的池塘,都是我们去的。哪里有难题,我们就去哪里。”说起这些,张元仁满是自豪。 当时的人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吃人饭出牛力,那种对美好生活向往所带来的冲天豪劲和干劲,是今天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。但正是那一颗颗滚烫的红心,迸发出的火星,点燃了如皋大地上削平高沙土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熊熊大火。 文字|吴青青 图片|康健、丁松山、冯杰 编辑|佘记南 校对|史勇华 赞赏 长按程序c#开发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
|